东华故事

当前位置:首页  档案编研  东华故事
 
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承办始末
发布时间: 2020-09-04    浏览次数:

 

 

口述人简介:俞建勇,1964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导,历任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院长,东华大学现代纺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东华大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东华大学科研处处长,东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东华大学纺织科技创新中心主任,东华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党委副书记。俞建勇教授长期从事教学科研一线工作,对纺织教育改革和纺织科技创新有着切身体验,曾任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组委会秘书长之一。

 

国际纺织学会青睐中国

世界纺织大会享有“纺织界的奥运会”盛誉,已有百年历史,2004年首度移师中国。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纺织行业、纺织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大会最终能够落户中国,有一个人功不可没,那就是我校不久前逝世的德高望重的严灏景教授。

严老是我国纺织材料学科创始人,是国际纺织学会专项奖“瓦纳奖”全球华裔唯一的获得者。他具有极高的学术造诣,在国际纺织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与国际纺织学会长期保持密切联系。2002年,国际纺织学会就通过严老,主动向东华大学发出邀请,期望在中国由东华大学来承办这一国际盛事。他们认为由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纺织大国来主办,对世界纺织产业将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东华大学这样一所在国际纺织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的著名高校来承办,也能极大地推动国际纺织界的学术交流与共同进步。

殊不知,在这之前中国没有任何单位加入国际纺织学会,并成为该学会的团体会员。由于东华大学当时还没有正式加入国际纺织学会,因而也就意味着不具备举办世界纺织大会的条件。所以,严老在得到国际纺织学会发出的邀请信息后,就积极主动做起牵线搭桥的工作,并委托当时正在国际纺织学会所在地——英国曼彻斯特进修的我校教师与他们加强联系,及时沟通,为学校申办提供相关信息。

20023 月,国际纺织学会代表专程来校访问,并进行实地考察。经过详细考察并聆听申办陈述,最终,国际纺织学会同意我校参与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主办权的竞争,这样,我们成功地迈出了举办大会的第一步。200210 月,国际纺织学会向其团体会员发出通知,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申办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

在提交申办材料时,我们还是有足够信心的,因为我们是基于整个纺织产业、整个纺织教育以及东华大学整体学术实力来提出申办的。首先,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纺织工业迅速发展,在整个国际产业界的地位空前提升。到2002年,我们纤维总加工量达到世界近25%左右,纺织服装的贸易总量也达到世界将近20%左右。其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纺织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东华大学作为纺织教育领域的全国重点大学和“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高校,长期以来在纺织教育科研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到了2003年,我校纺织学科三大检索论文总数跃居世界第一。这说明我们的整个学科,特别是通过加强与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已经享誉国际纺织教育科技界。正是纺织产业的发展拉动了纺织高等教育的发展,纺织高等教育的发展又为纺织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技术与资源的支撑,在这种双向互动下,我们的纺织产业和纺织教育在国际上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得到国际上的普遍认可。我想这对我们当时申办世界纺织大会应该是两个坚实有力的基础。

我们当时还有另外一个考虑,就是对纺织产业、对学校发展的责任感。我们希望通过举办这次盛会,进一步提升我们整个纺织产业、纺织教育和学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所以,在这样一个考虑基础上,我们也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要用踏实的工作来抓住机会。但在具体申办时,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首次遇到的困难是由于我校不是国际纺织学会团体会员,虽然我们平时跟踪了有关信息,但毕竟跟踪的届数比较少,在申报的具体要求和程序等方面,跟原先长期是这个组织的会员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这样就碰到最后要提供申报材料的时间比较短的情况,当时离正式的截止日期也就一两个月时间。第二,历届世界纺织大会的主办者绝大多数为全国性协会或地方性的企业联合组织等,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从未举办过如此规模国际会议的学校来讲,要举办一届精彩的、难忘、成功的国际纺织盛会,经验不足是显而易见的。第三,也是最主要的,当时我们考虑举办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一要引领纺织学术、纺织产业今后发展方向;二要吸引国内外从事纺织的学者、企业家、技术专家广泛参与;三要体现学术内涵的多元化。我们希望搭建一个国际平台实现学术高度、参与广度、交流宽度的有机结合,凝聚世界力量,广泛开展合作,推动纺织发展。所以,我们申报时感觉最难的就是想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在经验不太足的情况下,办成一个非常全面的、广泛的、内涵深刻的、有高度的国际盛会。

为便于各项工作顺利展开,我们即时加入并成为了国际纺织学会的团体会员。在按时递交申办材料后,国际纺织学会于20033月在埃及举办的第82届世界纺织大会上,通过它的理事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6个申办国当场进行投票决定。投票结果是我们以绝对多数取得了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主办权。国际纺织学会当即将这一喜讯通知我们,并表示热烈祝贺。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兴奋不已,我们第一感觉就是很幸运。我们由衷地感到这个机遇的获得并不是我们个人所为,我们只是做了大量具体工作,真正靠的是我们几十年的长期积累,靠的是我们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发奋努力。今天我们站在这个历史点上,承接了几十年发展的成果,才获得了这一历史机遇。这也不仅仅是我们一个学科、一个学校的力量所致,而是依托着整个中国蓬勃发展的纺织产业。这是东华的骄傲,也是纺织的骄傲,更是中国的骄傲。这是我感触最为深切的。

筹办会议历经艰难

申办成功后,大家都有良好心愿,真诚希望将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办成一届历史上最具影响、甚至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能够体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走向世界这样一个形象,能够体现东华大学在国际纺织领域的学术地位,表达东华大学与国际纺织学术界共同推进世界纺织产业发展的良好愿望。虽然有这样的良好愿望,但要实现这一良好愿望,困难也是客观存在的。

首先是会议的定位问题。当时大家从各自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视角对会议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些人从学者的角度,觉得这就是个纯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是它的主要内容;有些人则认为除此之外,还应安排开拓市场、产生社会影响的活动内容,希望在严谨学术之外还能够活力四射;还有些人认为要吸引更大范围、更多层次的代表与会,最大化地扩大社会影响。这就需要学校内部形成共识。我们当时是简单地称之为“这个会要搞大还是搞小”的问题。我记得当时在校长办公会议上汇报会议筹备情况时,讨论非常热烈,大家都觉得这届会议不同以往,要开就要开出它的高度,开出它的广度。这个问题很重要,这一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是大会的模式。到底是举全校之力,还是借社会力量来举办这届国际会议,这是当时我们非常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前者是仅依靠学校行政,后者将依托社会合力。但作出这一决策也是需要下定决心和精心策划的。即便具有这样想法,但最终难以实现,那将如何面对由此产生的结果呢?这对我们来说是巨大考验,那时我们经过反复思考并义无反顾地决定采取后者,即借社会之力,筹备与举办会议。我想尽管会有不少风险,但我们应该勇敢地去尝试。

第三是大会的组织。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们设立专题论坛,吸引广大来自企业的代表与会。我们安排学术论坛,使更多的纺织科研人员参与交流。既然是国际会议,我们还希望有更广泛的与会代表来自国(境)外。我们广泛发动教师,充分利用一切资源,积极开拓联系渠道,最终,使出席该届国际会议的国(境)外代表达到200多人。

第四是经费的问题。我们本着“以会养会”的原则,模式选好后,就扎扎实实地去运作。令我们感动的是,全校上下齐心协力,我们校领导也亲自出马。徐明稚校长、朱世根副校长、江建明副校长以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纷纷联系有关单位,经过努力,经纬集团、上海纺织控股集团、福建泉州海天集团轻纺有限公司、东台马佐里纺机有限公司以及众多民营企业纷纷慷慨解囊,资助会议。众人拾柴火焰高啊!最终,包括社会资助经费在内,共筹措经费达350万元。

当然,谈到具体的困难,筹备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也会接锺而来。因为我们选择的更多是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但市场化有市场化的套路。比如说办一个展会要国内30家企业,30家企业又要棉、麻、丝、毛,要真正有代表性,这就需要去组织、去联系、落实,如果没有原先与企业的良好合作和相关的资源支持就很难做。媒体宣传方面,我们与媒体打交道也是缺乏经验,结果到了媒体大量报道的时候,有时就很难挡得住。由于媒体宣传报道热衷于大众的喜好,而不是最大可能满足我们对报道内容的意愿,有时会陷于困惑与无奈。还有稿子的组织,像第二天大会开幕了,前一天中午,几篇英文翻译稿还没完全好,翻译人员还没有对这些稿子做对口型的准备,那时真是很紧急。像大会论文集,我们总共编了厚厚的七大本。三月份时,只有两个月,我们要编出来,后来总算编出来了。再有一个是付钱的问题。国外代表交注册费都是打信用卡,而当时国内无法直接进行信用卡外汇结算。我们就和国际纺织学会商量这个事,它就提出来那我们先收吧。这就是个风险啊。你收不了,你让它收,万一钱不能及时转过来,就会直接影响会议的顺利进行。当时我们就跟它签了个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最后还是比较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主题报告几经锤炼

这届大会主题是“高品质纺织,高品质生活”,我们这个主题也是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我们广泛征求纺织学院包括退休教师在内的教职员工,他们也都踊跃地提出想法提供方案。我们还征求各学科专家意见与建议,最后再逐渐地凝练这个主题。

在这次大会开幕式上,徐明稚校长作了题为《现代纺织发展展望》的主题报告。现代纺织是个时间性的概念,我们在起草这个报告的时候,也是放在一个历史的角度看待现代纺织的。我们讨论下来觉得纺织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基础性特征,另一个就是时变性特征,换句话说就是与时俱进。在这两个基本特征的情况下,我们来剖析它的历史性进展。整个历史长河里有几次大的产业变迁,18世纪是机械纺织,19世纪是机电纺织,到了20世纪是合成材料纺织,经过几次产业革命,到了21世纪高技术产业群后,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纺织产业在原料上从天然纤维发展到以合成纤维为主;在加工技术上实现了五个无,包括无梭织机、无锭纺纱、无纺织布、无水印染、无人工厂;在产品应用上从以服饰为主发展到服装、家用、产业用三足鼎立;在产业结构上形成了整个国际产业群,生产要素流动全球化。从这里我们导出了现代纺织的准备概念,也就是每一代纺织产业总是会体现当时的特征。

然后我们就顺其自然地往下走。20世纪集中了前面技术的积淀,当前的高技术产业群创造了一个新的时代,21世纪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就自然地导向现代纺织的概念。更加准确地说,我们那时是比较正式地、系统地提出现代纺织这个概念。这个应该是深层次的,很多人是从技术的角度来谈现代纺织,它还不够系统。但因为认识水平的原因吧,我们还是没有达到我们期望中的这个高度,剩下来很多遗憾。尽管如此,大家认为还是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这一问题。

现代纺织要直面它的需求与人类共同挑战的问题,就是怎么样可持续发展,以及我们生活品质的提高,针对这种需求,纺织内涵要发生变化。其一就是我们实现这一需求的可能性,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这三大主体技术,给我们这一需求以空间,然后我们的内涵就是在这些加工对象、手段上发生重大变化。其二我们当时也提出了产业发展的和谐原则。这些都是今后解决现代纺织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具有特质的内涵。它来源于一些深层的本质的需求,包括符合这个需求的基本手段,最后归属于一些基本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特征,体现了一些技术性原则,它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当时我们在讨论的时候也考虑到,纺织形态在变化,它更加知识化、个性化,更趋服务型、制造型。我们的都市圈将会很快地向服务经济为主导转移。我们学校一要对整个纺织产业发挥作用,二要为上海以及长三角的经济建设作出贡献,这个焦点在什么地方,就是现代纺织的高端形态。如果实现现代纺织高端形态,既能带动全国纺织产业,提供它必需的人力和智力支持,同时也能对整个上海地方经济做出贡献。后来想想,这确实是一种非常具有战略性的思考。现在看来,这个主题报告在理论成果上,一是总体上提出了现代纺织的概念,二是从我们服务业、长三角经济区提出了都市型的现代纺织形态以及都市以服务业为特征的,以周边城市制造业相联动的区域纺织经济的这种产业经济发展形态。

共同展望纺织愿景

图:20045月国际纺织学会和学校共同主办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

 

2004523号到27号,国际纺织学会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在上海世贸商城隆重举行。这届国际学术盛会创造了历届世界纺织大会和东华大学历史的多项记录。

一是代表的人数多。会议期间,参会人数超过2000人。注册代表有361人,其中国(境)外代表211人,分别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114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国内代表150人,分别来自国内38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其中院校代表98人,国内知名企业代表400多人,来自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学会的代表100多人,东华大学400多位教师与研究生参会。到会的媒体记者有60多人,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各大媒体。大会共收到500多篇论文,经大会科学委员会评审,宣读论文250多篇,张贴论文110多篇。

二是代表的层次高。大会科学委员会由28位来自北美洲、亚洲、欧洲、大洋州的13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专家组成,其中中国7位专家全部来自东华大学他们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梅自强、周翔、郁铭芳、资深教授严灏景、张渭源、丁辛、顾庆良。中国纺织界共有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5位院士到会,还有国际知名纺织院校的众多著名教授和专家以及知名企业的总经理100多人。纺织行业协会、纺织工程学会的会长及全国纺织10多个专业协会的秘书长全部与会,充分显示了东华大学在纺织行业的影响力,确立了东华大学在纺织领域的领先地位。

三是会议的内容多。会议的各项内容吸引了各方的关注。我们当时设定了三大活动板块。一是学术交流,广泛与深入地探讨纺织科技、经济、艺术设计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会议期间同时开设了9个分会场,这在历届世界纺织会议中尚属首次。二是技术论坛,我们邀请一些国内外的专家来讲技术的创新,展望现代纺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新成果的战略全局,这一活动对企业代表极有吸引力。三是产业论坛,我们邀请了纺织集聚区的政府领导,一些大集团的企业领导,一些中介、协会组织的领导,还有一些产业要素领域的专家,着力于纺织产业发展新思路、新观念、新模式的纵深探索。总共有254位代表进行演讲,内容涵盖纺织产业链的相关科学和技术问题,涉及了宏观和微观各个层面。四是产品展览,我们还举办一个创新产品的展览,汇集了国内几十家的企业,集中展示纺织企业的最新产品,并进行评选,颁发了“推介优秀面料奖”“企业创新成就奖”。所有行业企业代表对会议所搭建的这一平台都表示了肯定和感谢。会议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也充分体现了东华大学承办国际性大型会议的综合能力。

通过大家努力,国际纺织学会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学术交流会场座无虚席,各项论坛讨论热烈。会后大会发言稿、论文集、电视片光盘、代表名录供不应求。国际纺织学会代表约翰史密斯先生激动地说:“这次大会的成功可用‘Maverllous’这个词来形容。会议期间我总是满脸笑容就充分说明了会议获得了巨大成功。”俄罗斯科学院院士Kirill E Perepelikin教授也感慨地说:“这次纺织大会在规模、内容、形式、服务、创意等五个方面皆是Excerllent。”大批高层次海外校友也纷纷为母校能举办这样高水平的国际会议感到由衷自豪。学校的一批老教授交口赞誉本届会议,纷纷深情地表示了却了他们多年来期盼在中国举办高水平国际纺织学术会议的夙愿。

会议圆满落幕了!它的成功,确确实实归功于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归功于全校上下的齐心协力。光荣属于所有的东华人,属于整个中国的纺织。同时,会议的结束,也意味着新工作的开始,很多工作有待于我们继续努力。在大会上东华大学提出了一些对纺织教育的未来、纺织产业的发展深入性的思考,这些观点《中国纺织报》都做了连续报道。同时我们也对纺织的形态特别是都市形态,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特征的现代纺织业态提出比较深入的思考,在不同的媒体上发表了很多相关文章。我想未来的纺织可能会实现我们所提到的一些思考与观点。我们正在从传统纺织走向现代纺织,纺织教育必须面对这样一个变革以及整个城市体系的变革。东华大学地处都市圈的中央,在这样一个产业变迁的大环境下,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原先我们一谈起来就是棉纺、毛纺、机织、麻绢,现在纺织要搞大纺织。可喜的是我们已经关注到这种变化,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05年,在这一背景下开展的“纺织工程大专业的深化改革与实践”荣获国家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我校纺织类三大检索论文数在短短三四年时间,就从2003年的并列第一到超过世界9所同类著名院校总和。2007年,纺织科学与工程被认定为一级国家重点学科。纺织是我们的特色,但我们不仅仅是为狭义的产业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我们更多地是为整个社会服务,满足社会的需求。在中国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努力去做。

 

采访、整理:张燕、谷德仁